党建工作
> 首页» 党建工作» 党建活动

党建活动

我院举办“国际传播新格局形势下的戏曲文化影响力暨高精尖学科共建项目建设”研讨会

2021年7月16日,由中国戏曲学院主办,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北京市海外文化交流中心共同承办的“国际传播新格局形势下的戏曲文化影响力暨高精尖学科共建项目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市海外文化交流中心举行。

与会嘉宾合影


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主任于建刚首先向与会专家介绍了召开此次研讨会的背景与目的。他指出,在北京市支持下,中国戏曲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共建“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在共建项目进行过程中,国际文化交流系围绕中国戏曲的国际传播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科研成果。同时,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活动中,作了“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重要讲话,为中华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出了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举办此次研讨会,一方面是对高精尖学科共建项目开展三年来的工作做出阶段性总结;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交流研讨,汇集专家智慧,分享思考成果,推动以中国戏曲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在国际传播新格局下的传播与发展,为“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贡献中国戏曲力量。

于建刚 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 主任


在主题发言环节,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孙惠柱、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丁牧、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吴冠平、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廷信、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李嘉珊、国家京剧院艺术总监袁慧琴、北京京剧院副院长朱甲、北京皇城艺术品交易中心董事长胡月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党委副书记,编审陈秋淮、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王绍军、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尹晓东分别作了发言。

孙惠柱教授在题为《跨文化戏曲——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发言中提出了戏曲不仅要向世界展示精美独特的艺术形式,还要注重故事内容;强调跨文化戏曲不能仅用戏曲形式来讲外国故事,更要努力“讲好中国故事”,要“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三种讲好中国故事的模式:一是京剧《朱丽小姐》等西戏中演模式,把外国经典变成中国故事,说明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人性相近相通,同时体现中国特色;二是《四郎探母》等反映中国历史上带有跨文化特质故事的戏曲模式,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求同存异的包容性;三是《徐光启与利玛窦》等表现中外文化交流故事的戏曲模式,说明中外文化既有差异也能求同存异。

孙惠柱 上海戏剧学院 教授

丁牧教授在《审美感的沟通与交融》的主题发言中着重强调了中西方审美意识、传统与当代审美意识的交融的重要性,认为将两组审美意识回归到戏曲本体上,必须关注于守正创新这一根本性问题;通过创演新的演出剧目、经常性的举办精选经典剧目选场演出、举办专场的戏曲音乐会等形式,真正推动戏曲在国际视野下的文化传播。

丁 牧 北京电影学院 教授


李嘉珊教授在《关于提升中国戏曲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思考》中梳理了京剧传承与发展国际研究中心做的一些调研、研究以及相关的实践;认为翻译问题是中国戏曲乃至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无法逾越的跨文化障碍;强调在疫情之后,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要相互协调,国内市场依旧是主体,但不能完全丢掉国际市场;对于内容理解、形式传播的部分更应该坚守传统、交流互鉴;对于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储备应该加以开放的形态,打破学科壁垒,打通堵点。

李嘉珊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教授


袁慧琴总监在《用京剧艺术讲好中国故事》的主题发言中结合多年在艺术创作上的心得体会,解释了中国文化要以什么样的方式走出去、传播出去的核心问题;京剧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体现东方艺术的风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是东方世界体系和中国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集中体现中国美学精神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京剧讲述的是中国故事,凝聚的是中国精神,表达的是中国心。

袁慧琴 国家京剧院 艺术总监


胡月明老师在《创新发展是新时代戏曲传播的必由之路》的主题发言中剖析了新时代文化消费的散漫多元、通俗庸俗、求新求奇、伸手可及、互动参与、跨界融合、圈层聚合、寻求自我等特征,总结了戏曲文化保本守旧、题材陈旧、精神如旧、形式依旧、依然江湖、管理落后、创新困难、夕阳西下等现状,并提出了观念突破、题材现代(情怀)、精神当代、形式创新、传播创新、教育创新、继往开来、德艺双馨等戏曲文化创新发展的路径与方法。

胡月明 北京皇城艺术品交易中心 董事长


吴冠平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指出戏曲在当下中国的传播难度比国际传播要大,对于戏曲的国际传播,基于艺术形式的接受与传播,“讲故事”很重要;通过影像进行传播,一直是中国戏曲剧目保留和传播的重要手段,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戏曲电影作品;对于戏曲的海外传播来说,讲故事及其传播形式的现代化尤为重要,而叙事则是讲故事的核心。

吴冠平 北京电影学院 教授


王廷信教授在《戏曲国际传播的六大法则——以戏曲在东南亚的传播为例》的主题发言中认为中国与东南亚有相近的文化习惯,自然时空与文化时空的相似,都让中国与东南亚各国血肉相连;艺术在传播过程中,是随人的迁移而迁移的,戏曲是对人的依赖性最强的艺术,无论是戏曲演员的表演,还是戏曲对观众的需求,都与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并提出了戏随人走、缘近先传、誉引戏传、戏因俗聚、商促戏传、为传而变等六大法则,认为面对新的时代、观众欣赏戏曲的新趣味的出现以及娱乐样式的不断丰富,观众的欣赏标准越来越高,观众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所以戏曲剧种的变化是正常的。

王廷信 中国传媒大学 教授


朱甲副院长在《坚定文化自信 讲好中国故事》的主题发言中结合北京京剧院“畅享之旅”“传承之旅”“双甲之约”三个品牌的国际巡演展演的实践案例,提出了增加戏迷队伍、增进观众交流、促进文化融合,在演出当中寻找适当的时机,配合展览、讲座、讲学、讲戏、互动交流,从而扩大京剧影响,培育潜在观众人群;中国戏曲能否走出去,能否赢得海外市场,要靠演出品质,以及积极的宣传营销和运作手段;中华文化应该有自信,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朱 甲 北京京剧院 副院长


陈秋淮老师在主题发言中指出戏曲文化有丰富的形式,丰富的内容,但在传播上采用何种途径与手段提高感召力是值得思考与探索的核心问题;他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中国民族话剧之路为例,指出提高中国文化的感召力,要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强调民族元素的国际表达,实现从文化交流走向文化贸易。

陈秋淮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原党委副书记 编审


王绍军教授在题为《戏曲的繁荣发展与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主题发言中提出戏曲艺术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党和政府大力提倡的扶持度、从业人员的求学和从业率、创作剧目的活跃度、戏曲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受众面及影响力、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艺术类型中所占的比重和效果是衡量戏曲是否繁荣发展的六个方面;总结了外国剧作风格与中国剧种风格、话剧内在体验与戏曲的程式化表现、剧作原有的矛盾焦点与挖掘新的空间、传统表演程式与现代编舞方式、东西方音乐的融合、戏曲化的表演样式与话剧式舞美灯光等六个方面的结合。

王绍军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 主任


研讨会最后,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尹晓东作了总结发言。他指出了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际、共同与差异等四个值得重点思考的问题;提出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既是传统的,也应该是现代的,既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同时也有丰厚的人文和精神价值,这才能走得远,也才能走进更多受众的内心;中国戏曲有精美的服饰,有唱念做打等丰富的艺术形式,有很好的审美表达,只有充分展现出精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又蕴涵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价值体现时,中国戏曲文化才具备强大的感召力。

尹晓东 中国戏曲学院 院长


在本次研讨会上,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主任于建刚和北京市海外文化交流中心主任孙波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表达了未来开展更多深度合作的意愿。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主任于建刚、副主任刘珺共同主持,国交系师生代表和北京市海外文化交流中心部分工作人员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北京市海外文化交流中心主任孙波 、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主任于建刚

签订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