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教研室
刘志梅
艺术学博士
副教授
所授课程
戏曲学概论、中国文化史论、戏曲舞台形态学、明清戏曲经典作品导读、昆曲史、戏曲表演史、戏曲文学写作(研究生)、京剧史(研究生)、中国美学史(研究生)
研究方向(主要方向)
戏曲表演美学、戏曲文化学
论文著作
专著《中国戏曲表演意象》,“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文艺原创精品出版规划项目——“中国艺术学研究书系”第二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陈池瑜教授主编,山东教育出版2023年10月出版。
参与编著《中华戏曲剧本集萃∙元杂剧卷之集合篇一》,中国戏剧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
编撰“戏曲进校园”系列丛书之《名家讲中国戏曲》,湖南文艺出版社约稿,已交稿,亟待出版
《论虚实相生与戏曲时空的超越性》,《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24年第3期。
《论戏曲歌舞化表演与“虚实相生”法的关系》,《戏韵生文》,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24年1月出版。
《“情境交融”在戏曲表演意象创造过程中的深化》,《香山美学论集(三)》,2019年6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一心统万象——戏曲表演意象创生中的“意向性”结构》,《戏剧文学》,2020年第2期。
《戏曲文化精神的再认识》,《戏曲艺术》,2015年第二期。
《从老子之道论谈戏曲艺术的意象创造》,《民族艺术研究》,2017年第5期。
《京剧表演中的“传神”》,《戏曲艺术》,2013年第1期。
《天地有正气 于人曰浩然——论评剧电影〈包公三勘蝴蝶梦〉的艺术魅力》,《中国戏剧》,2022年第1期。
《手挽颓风大改良 靡音曼调变洋洋》,《缀玉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
《评剧电影<海棠红>前世今生》,《中外艺术研究》2020第3期。
《对“戏曲艺术学”教学的构思》,《艺术的交响》,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
《京剧要发展需多些再多些自信》,《中国京剧》,2009年第11期。
《从文化的纵深处走来》,《戏曲艺术》,2003年第2期。
《从孔子的“仁者爱人”谈和谐社会》,《耕耘集》,文化艺术出版,2007年5月社出版。
《承袭祖业 薪火相传》,《中国戏剧》2011年第3期。
《叶蓬先生谈富连成社》,《中国戏剧》2011年第4期。
《叶蓬:对京剧不知疲倦的爱》,《人民日报》2012年1月26日副刊。
《弘扬传统美德 张扬人性光辉 》,《回族研究》,2014年第1期。
《李滨声先生谈京剧》,《中国戏剧》,2015年第2期。
《群英会周瑜的表演》,《中国戏剧》,2015年第4期。
《扎实继承 谨慎创新——王冠丽与评剧<韩玉娘>》,《当代戏剧》,2018年第1期。
《刘桂欣——李派老旦艺欣荣》,《中国戏剧》,2010年第5期。
《迟到的汇报——谈〈杨门女将〉及寇准形象的塑造》,《中国京剧》,2010年第12期。
《倡导传统文化素质教育 促进戏曲高等人才培养》,《戏曲教育改革新论》,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
科研项目
中国戏曲学院2024年度“院级科研项目”,戏曲舞台艺术现代性审美研究——以“样板戏”为例
2014年,中国戏曲学院网络电视教学,《戏曲史论》之“戏曲艺术特征”。
2010年,参于中国戏剧出版社主办的国家十一五工程“戏曲大系”。
中国戏曲学院2008年度教研教改项目,传统文化素质教育与中国戏曲学院高等戏曲人才培养。
2007年至2009年,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人才强教”计划, 中国古典戏曲女性形象类型研究。
2006年,参与中国戏曲学院网络教学资源包建设, “戏曲行当表演体制”。
主要荣誉
2010年12月获中国戏曲学院教功比赛二等奖。
2021年荣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颁发的“优秀指导教师”奖。
创作实践/社会服务(主要参与项目)
参与天津白派评剧团的戏曲传播与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