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新闻公告

新闻公告

第八届戏曲翻译研讨会成功举办

值此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重要回信精神五周年之际,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由中国戏曲学院主办、艺术管理与文化交流系承办的第八届戏曲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于2025年10月12日上午在中国戏曲学院顺利召开。

中国戏曲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冉常建教授,党委常委、艺术管理与文化交流系主任于建刚教授,艺文系副主任宋之歌,大学英语教研室全体教师,以及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会议由艺文系副主任阙艳华与大学英语教研室主任董新颖共同主持。


image.png


冉常建副院长在书面致辞中,围绕戏曲译介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这一主题,指出译介工作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系统性文化传播战略。他强调,中国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国际传播是一项关乎文明互鉴的战略工程,译者应立足传播视角,以民族文化自强为己任,坚守文化自信与民族特色,实现有效传播。作为中国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始终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国际化推广。他希望与会专家学者深入交流、凝聚共识,共同构建更加成熟有效的中国戏曲国际传播体系,为讲好中华文明故事贡献智慧与力量。

国家京剧院宣传与推广中心关晓蕙副主任就京剧海外传播展开探讨,分享了国家京剧院近年来通过文化交流、商业演出和联合创作等方式推动京剧走向国际的经验,包括在巴西、英国、日本等国的演出项目,以及通过工作坊、讲座和线上推广等形式促进文化传播的实践。


image.png

▲ 国家京剧院宣传与推广中心副主任 关晓蕙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陈均教授从历史视角出发,回顾了法国巴黎国家歌剧院秘书长赖鲁雅与梅兰芳的文化交流往事。通过赖鲁雅的《中华镜》回忆录及其在北平的观剧经历,补充了梅兰芳演剧史的相关研究,呈现了中法艺术交流的早期案例及其对跨文化研究的重要价值。

image.png

▲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陈均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管兴忠围绕非遗戏曲的活化传承展开讨论,重点分析了当前戏曲艺术面临观众断层与市场萎缩的挑战,并提出通过内容活化、跨文化改编与现代技术应用等路径实现“破圈”。他以《牡丹亭》《白蛇传·情》《曹操与杨修》等成功案例,展示了经典剧目的现代化改编、新编历史剧创作及跨文化演绎的实践成果,并强调应通过校园教育、文旅融合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构建良性戏曲生态。


image.png

▲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管兴忠

温州商学院教授张秋林系统介绍了其专著《琵琶记在英语世界的传播》的研究成果。通过十年探索,他融合翻译学、戏剧学、比较文学等多学科视角,从译介、改编、演出及研究四个维度全面梳理了《琵琶记》在英语世界的百年传播历程,开创了文本译介、舞台演出与学术研究三位一体的戏曲海外传播研究范式。


image.png

▲ 温州商学院教授 张秋林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朱玲探讨了AI翻译在戏曲文本处理中的局限性以及人文翻译的不可替代性。通过对比AI工具与人工翻译的《宝剑记·夜奔》选段,她指出AI在理解典故、转换文化语境与识别角色指代方面存在明显误译,而人工翻译则能通过增补背景、省略等策略准确传递文本精髓。她提出,数字时代的翻译正经历从语言转换向跨文化传播与创造性表达的人文转向。


image.png

▲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朱玲

外文出版社副编审施化敏以英国汉学家哈洛德·艾克敦爵士的翻译实践为例,指出成功的国际传播有赖于文化桥梁式人物的深度参与。认为AI技术虽可提升翻译效率,但戏曲艺术的独特韵味与深度翻译仍须依赖人类的文化直觉与审美判断。强调中国戏曲的国际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翻译、学术、表演与出版机构的多方协作,构建从舞台到书本、从国内到国外的立体传播生态。


image.png

▲ 外文出版社副编审 施化敏

国家二级演员、国家京剧院青年武生演员朱凌宇分享了京剧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独特魅力及其在国际传播中的价值,回顾了梅兰芳先生以及张云溪、张春华等京剧艺术家的海外演出经历,特别强调了“一棵菜”团队协作精神在演出中的关键作用。现场通过《三岔口》与《大闹天宫》的生动演绎,他展示了京剧肢体语言如何跨越文化壁垒,并分享了在墨西哥、瑞士等地演出所获得的国际认可与观众反响。


image.png

▲ 国家京剧院青年武生演员 朱凌宇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师黄骁详细介绍了第九届巴黎中国戏曲节的整体情况、发展历程与成功要素。他指出,该戏曲节通过官方引导、学术支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从探索期到成熟期的稳步发展,并强调尊重艺术规律、构建长效交流机制以及推动双向文明互鉴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其在媒体宣传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


image.png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师 黄骁

温州商学院教师黄钶涵梳理了中国戏曲在日本的传播历史,指出18世纪日本学者通过翻译与研究推动了中国戏曲的传播,并提及王国维在日本留学期间所受的学术影响。她强调,中国戏曲史的书写虽受西方学术体系影响,但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学观念,应从中汲取理论资源,并提醒在戏曲传播过程中需注意可能出现的符号化风险。


image.png

▲ 温州商学院教师 黄钶涵

中国戏曲学院教师刘璐详细介绍了将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戏曲课程的实践方法,强调通过戏曲表演术语翻译、经典剧名翻译、戏曲演绎国外剧目语言选择、课堂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戏曲自信。特别指出戏曲术语翻译的难点,并分享了通过课堂互动、外教参与和AI辅助等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经验,同时提出当前戏曲翻译领域存在的权威译法缺失、翻译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image.png

▲ 中国戏曲学院教师 刘璐

中国戏曲学院教师董单就戏曲翻译中的实践问题展开分析,重点指出了“豆包”翻译工具在处理《白蛇传》相关唱词时的不足。会议提到,“豆包”翻译存在译文冗长、未能准确传达特定文化概念等问题。她认为戏曲翻译需兼顾字幕空间限制与文化内涵传达,讨论了直译与意译的取舍标准。

image.png

▲ 中国戏曲学院教师 董单


研讨会最后,于建刚教授围绕戏曲翻译、传承与传播三个维度,对会议进行总结。

第一,要以翻译为核心桥梁,兼顾语言的准确性与艺术性。戏曲翻译要站在民族文化的立场,在坚持文化自信基础上,采取最能表达戏曲文化内涵的译法,兼顾文化接受还要重视AI技术在戏曲翻译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第二,要以传承为核心,强化戏曲本体研究与人才培养。一方面,要推进戏曲翻译向行业延伸,通过翻译解决戏曲海外传播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着力培养通戏曲,懂语言的复合型戏曲译介人才。

第三,要以传播为目标,推动中外戏剧交流与合作。要以“文明互鉴”为核心,推动中国戏曲走向世界舞台,不仅让戏曲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更要在中外戏剧交流与合作中让戏曲为世界戏剧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智慧和力量。



image.png

▲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于建刚

随着第八届戏曲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的圆满落幕,与会专家一致表示,将继续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戏曲翻译事业的繁荣发展,为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贡献力量。大家也共同期待,在下一届研讨会中汇聚更多智慧,收获新的启迪与突破。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