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新闻公告

新闻公告

学风建设月 | 品读经典,共话传承— —艺文系举办“我给你一本书”读书节活动

为营造笃学慎思、和谐有序的学风班风,引导学生树立广博严谨的治学态度,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理论修养,提升综合素质,艺文系团委于4月17日举办了“我给一本书”读书节活动。2023级艺术管理专业全体同学参加活动。

阅读书目:齐如山《中国剧之组织》

640 (43).jpg

齐如山(1875-1962),戏曲理论家。早年留学欧洲,后多年担任梅兰芳编剧,著有《说戏》、《观剧建言》、《京剧之变迁》、《脸谱图解》、《梅兰芳艺术之一斑》等。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由北华印刷局出版。全书共分八章,从唱白、动作、衣服、盔帽靴鞋、胡须、脸谱、切末物件和音乐的角度分别论述了中国剧的特性,系统分析了中国戏曲的组织结构特点。作者毕生致力于戏曲研究,曾访问京剧界名角三四千人,纪录下丰富生动的原始材料,并借鉴古代典籍及西方有关的戏剧理论,整理归纳成书。

班长任恒卓谦对本次活动的背景与意义进行说明,就此拉开活动序幕。

640 (44).jpg

“齐如山先生写这本书的目的在于为梅兰芳访美交流提供帮助,这与我们专业密切相关,具有重要学习和参考价值。”


分享环节:

导读第一章 唱白

640 (45).jpg

本章由马梦缘、赵梓嫣同学阅读并分享。本组从概念出发,对引子、上场对联、坐场诗、通名、定场白、背供、叫板、歌唱、下场对联等基本概念进行解读。

导读第二章 动作

640 (46).jpg

本章由赵娄菀菲、杜嘉怡同学分享。程式动作是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和丰富纷繁的社会生活中高度提炼的表演语汇。本组以“扇子”的使用为例,介绍了折扇的多种使用方式。体会到程式动作是在戏曲前辈多年的艺术实践中,以真实生活为基础,对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生活习惯的人,在扇子运用上形象的概括。

导读第三章 服装

640 (47).jpg

刘凯妮、刘雨杭、祁耀华同学负责第三章分享。戏曲服装体现了戏曲的虚拟性、综合性、程式性,同学们以戏曲服装为窗口,通过多样精美的服装,对戏曲的美、特点有了具体可感的影响,进一步“触摸”到了戏曲的本质。

导读第四章 配饰

耿冰和凌语彤同学对本章进行讲解。中国戏曲的服饰丰富多彩,其中盔帽靴鞋等物品,融合了唐宋元明各朝的制度,既符合历史真实,又带有一定的艺术美化。不同角色、不同场合有不同的穿法,在增添了戏曲表演的美观性的同时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礼仪规范。这些细致入微的服饰规定,不仅展现了中国戏曲的深厚文化底蕴,也为观众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视觉享受。

导读第五章 胡须

640 (49).jpg

男生组何可、任恒卓谦和赵宣屹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不同类型的胡须特征、象征意义、适用角色进行生动解读,使同学们感受到胡须不仅是一个戏曲角色身份背景的象征,也寄托着中国人对胡须的美好情结。

导读第六章 脸谱

640 (50).jpg

第六组韩思宇、杨然两位同学阅读并分享了脸谱相关内容。脸谱作为戏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戏曲表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两位同学详细讲述了京剧中脸谱的起源、颜色分类和种类,通过脸谱样式和化妆技法的变化看脸谱的发展变化。脸谱是对人物性格、形象的生动体现。两位同学通过对脸谱样式的展示,使同学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脸谱的起源和不同脸谱所内涵的形象和寓意。

导读第七章 道具

640 (51).jpg

第七组吕佳璇、谢静媛同学负责的第七章详细阐述了戏曲演出中使用主要的切末(道具)的种类、外观、作用。切末作为戏曲表演的核心要素之一,对于塑造角色形象、展现剧情冲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汇报小组展示了戏曲舞台上常见的几种切末,通过游戏展示了戏曲中八种旗帜的功能及样式,借用传统剧目《满床笏》来介绍戏曲中的“牙笏”。通过深入研读和交流,大家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戏曲艺术的内涵和精髓。

导读第八章 音乐

640 (52).jpg

宋晗菲、姜文政同学选定了第八章音乐进行分享。同学们以思维导图的方式书中三大类乐器——打击乐器、吹奏乐器和弹奏乐器进行详细介绍。通过乐器的传承与变迁认识到乐器背后的历史文化渊源无疑值得我们亲身去探索,用耳朵去听、用心灵去感受。


总结环节

640 (53).jpg

本次读书活动,同学们以《中国剧之组织》为核心,进一步了解、掌握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相关知识、常识、学术观点,通过品读文字体验戏曲之美、感受文化之深。与此同时,同学们从文本出发,对中国传统戏曲的英语翻译问题,术语的内涵变迁问题,中国戏曲的新程式动作问题,以及传统戏曲在当下的传承传播问题进行专业性思考,提升专业认知。

640 (54).jpg

活动最后,艺文系辅导员马琦玥老师就本次汇报分享进行了点评。马老师鼓励大家更多地走近戏曲、走进戏曲,体验实践与理论鉴赏相结合,不断加强自身专业能力,提升专业自信与认同感,寻找专业作为空间,打出自我成就的“组合拳”,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贡献热情、智慧与专业力量。分享会在导员老师的深切期望和愉悦的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