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公告
陆大伟 首届“新时代文化传播与媒介发展”青年学者论坛 主旨发言(三)
2024年5月24日,首届“新时代文化传播与媒介发展”青年学者论坛在中国戏曲学院成功召开。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陆大伟为本次论坛的分议题——“文化创意产业创业与管理”作出了主旨发言。
陆大伟教授本次的发言题目是《戏曲(主要是京剧)传播到美国的一些问题、一些成功》。
01摘要
陆大伟教授结合自己的经历,分享了他作为一个“老外”对于戏曲的一些看法,以及戏曲海外传播(主要是在美国的传播)过程中的经典案例和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戏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借鉴,促进了戏曲艺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演进。
02发言内容
1.“老外”经历
陆大伟教授于本科阶段就读于一所州立大学,鉴于该校并未开设汉语课程,他凭借个人自学之毅力,成功掌握汉语知识,并于 1977 年顺利毕业。同年,陆教授凭借对亚东语言和文学的浓厚兴趣,考入芝加哥大学亚东语言和文学研究所,专注于中国传统白话小说的深入研习。在赴台湾之前,陆教授有幸在纽约观赏京剧表演,当即被其魅力所吸引,心生喜爱之情。
一般而言,美国人接触京剧的契机仍较为稀少,偶尔有听闻之时,会说好似猫(交配之时)叫的声音。
在台两年的时间,陆大伟教授有幸结识了负责讲授《国剧概论》课程的台大教授,并主动前往聆听其授课内容。此外,他还积极参与了学生所编排的剧目演出,尽管所饰演的是诸如“扫边儿”等次要角色,但他依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当时,台湾复兴剧校正寻求一位具备外文能力的秘书,负责制作本校学生和剧团演出节目的英文演出单,陪同到访的外籍友人观看戏曲表演,并承担巡美演出期间英文字幕的翻译工作。陆大伟教授得知此消息后,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一职务,自此正式涉足京剧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担任这一职务为陆大伟教授带来了诸多便利。他得以在无需购票的情况下,观看其他京剧团的精彩演出,只需在后排寻找空位入座即可。自此以后,他每日都会前往剧场,沉浸在京剧的艺术魅力之中。
1982年夏,陆教授自台湾返回美国,因种种缘由,1982-1983年期间,皆居住在老家,于印刷厂工作。但每当纽约有京剧演出或周六活动时,便会去参与演出字幕工作。1986年,陆教授再度来华,主要居于南京,也因此在看戏的旅程中结识了众多朋友。
2.结缘“国戏”
陆大伟教授于 1988 年正式获聘为密大助理教授,主要讲授五四以前的白话文学课程,于1997年晋升为副教授,并开始为研究生开设京剧课程。
在教授初期,学校方面并不认可,因其认为京剧不具文学性。然而,这丝毫未能削减陆教授对于京剧的热忱。
1997年,陆大伟教授正式将研究方向转为京剧,自此几乎每隔一年,在学年结束后,便来京观戏。彼时城中已出现所谓的“旅游京剧”,专为赚取参加旅行团的外籍人士钱财。演出“旅游京剧”的剧团,或多或少都会在当天为外籍观众制作演出节目的英文提纲,有些也制作了英文字幕。其中语病极易发现,他会向剧团人员反映,剧团人员也非常乐意请他帮忙修正。
90年代末,他在观看国戏毕业生的剧目时,与国戏的一位老师交谈起来,其后该国戏老师推荐陆教授为国交系(现艺文系)教学一个学期。此后,除第一届之外的京剧学会议,他均有参与,陆教授感叹说“国戏仿若我的‘第二个家’。”
3.戏曲在美国传播的成与败
在最后,陆教授将重点落在旅游京剧和张火丁纽约林肯中心的两场演出。
他持有一种观点,认为旅游京剧虽然具有盈利性,但在培养新观众方面的功效却几乎可忽略不计。这主要是由于表演水平以及策略上存在显著问题。更为值得关注的是,“旅游京剧”往往抱持一种心态,即仅向外国观众随意展示一些片段便足以满足其需求,而并未致力于通过深化内涵来拓宽他们的视野。对此,他时常向剧团人员提出中肯建议,强调我们不应低估外籍人士对表演艺术的理解能力,而应积极助力他们提升欣赏层次,以更好地领略戏曲艺术的魅力。
张火丁教授于纽约的演出,他觉得最值得欣喜的是:在美国上演了纯粹以唱工为主的《锁麟囊》,并且观众予以接受。相较于梅兰芳先生1930年访美演出的《白蛇传》,其中武打戏份偏多,那时是没有具备向“老外”演出纯粹是文戏的胆量的。
此外,在演出之前,他对外国观众提出要求:首先让观众中的“灯迷”站起来,继而要求“老外”记住他们是谁,并好好效仿“灯迷”如何看戏,如“灯迷”叫好便要跟着叫好等等。这使得演出时,“老外”确实学习了“灯迷”,而不再是被动地坐在那里,仿佛寻得了从前未曾尝试过的乐趣。
尽管张火丁教授在纽约的演出取得了成功,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具体而言,演出的场次相对较少,仅安排了两场。此外,观众群体中,华裔可能占据了超过一半的比例,相比之下,外国观众的占比仍然较少。
03总结
谈及中国戏曲,不仅外国人对其知之甚少,就连诸多国人亦未必能够全然领悟。其根源在于,中国戏曲往往需要观众对其故事背景具备一定的了解。以《群英会》为例,若观众对刘备、曹操、诸葛亮及其错综复杂的关系缺乏认识,观赏时难免感到晦涩难懂。陆大伟教授之所以能够对中国戏曲进行深入研究,源于他广泛涉猎与中国历史相关的各类文献和小说。正是凭借这种深厚的学术积淀,陆大伟教授得以在国外有效传播中国戏曲,并向广大受众普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