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公告
乔玉 首届“新时代文化传播与媒介发展”青年学者论坛 主旨发言(二)
2024年5月24日,首届“新时代文化传播与媒介发展”青年学者论坛在中国戏曲学院成功召开。
河北传媒学院文化产业管理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乔玉为本次论坛的分议题——“文化艺术传播与当代创新发展”作出了主旨发言。
乔玉教授本次的发言题目是《以散点透视观照戏曲传播》。
01摘要
“散点透视”是中国画独特的作画方法,画面呈现的内容不受视域的限制,从而能够全面体现事物应有的风姿神韵。本文借助“散点透视”的绘画方法来观照戏曲的传播。
一、散点透视传播者:从业者、职业传播者、观众,三位一体
1、从业者+职业传播者=戏曲 KOL
2、观众+职业传播者=戏曲 UP 主
3、从业者+职业传播者+观众=强大的戏曲传播主体
二、散点透视受众:从“小白”到“资深”的分层与进阶
1、分层:观众→受众→路人粉→粉丝→铁粉。
2、进阶:好奇→产生兴趣→主动关注、探索欲→喜欢,深入了解、正确认知→热爱。
三、散点透视传播内容:
要说戏曲就不能只说戏曲,不说戏曲却处处都有戏曲。
1、传播内容的切入点:与戏曲“藕断丝连”。
2、传播内容“形散而神不散”:要让观众能从不同的角度或话题中看到戏曲。
3、给传播内容增添“附着力”。
四、散点透视传播方式:亲身传播、数字传播、跨界传播
总结:虽是从“游离于”戏曲的“散点”来观照戏曲传播,但最终目的还是回归到对戏曲本体的认知与传承。
02发言内容
引言
透视,是绘画艺术的专业术语。乔玉教授以2023年火出圈的越剧《新龙门客栈》为例,结合自身教学经历,认为让它能够“出圈”的并不是“聚焦”于戏曲本身的“点”,而是“散”于戏曲之外的“点”。因此,她在本次发言中套用拉斯韦尔5W模式,来分析吸取传播的几个要素。
1.传播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给中国戏曲学院的回信中指出“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因此,乔玉教授首先就戏曲传播者展开分析,并将他们分为三类:从业者、职业传播者及观众。并根据《引爆点》一书所述的个人人物法则,针对三类传播者进行了深入剖析,强调了其三位一体、融合共生的特点。
2.受众
在分析受众部分,乔教授指出传播的出发点是对受众的洞察与研究,落脚点是满足受众需求,所以对戏曲的受众进行细致分析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她认为,现如今我们对于戏曲受众的普遍认知存在某种程度的思维定式,为了更准确地把握受众需求,应当根据受众对戏曲的了解程度进行分层。以“透视”受众的方式,去研究不同层次受众的心理需求,传播内容也就能够有的放矢。
3.传播内容
乔玉教授在探讨传播内容时,提到了以下三个观点:
一、与戏曲“藕断丝连”的切入点
乔教授强调戏曲传播内容的切入点,应避免过度聚焦于戏曲本身。并结合自身教学经历,提出应从学生们感兴趣的“点”出发,再“不经意”地融入戏曲元素,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正是在内容传播过程中应秉持的理念。
二、“形散而神不散”
要说戏曲就不能只说戏曲,而是需要多点发力,从热点中找到能和戏曲相结合的“点”,借力打力,要让观众能从不同的角度或话题中看到戏曲、对戏曲产生兴趣,进而引导他们深入了解戏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三、为内容增添“附着力”
乔玉教授认为,我们所追求的是那些能够让人耳目一新的内容,这就需要传播者善于给内容增添附着力,使用一定的包装方法,使传播内容变得令人难以抗拒。在进行传播内容时,要注意,是去简化内容,或是包装信息,去适应年轻人的口味,但要提升审美,而不是“迎合”“审美降级”。
4.传播方式
传播方式上,乔教授主要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亲身传播、线上传播及跨界传播。亲身传播方面,除了作为戏曲艺术直接展示方式的舞台演出外,引入《新龙门客栈》等环境式戏曲,还采用举办讲座、开设展览等多种方式,以更广泛地推广戏曲文化。线上传播与跨界传播方面,戏曲传播者积极探索“戏曲+”的跨界传播模式,以推动戏曲艺术的多元发展。
03总结
乔玉教授以散点透视的方法分别从传播者、受众、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她强调,虽是从“游离于”戏曲的“散点”来探究戏曲传播,但最终目的还是回归到对戏曲本体的认知与传承。在新的时代,观众的审美也在发生变化,同时也在重塑新的审美,所以戏曲传播也需要变化,需要从各个“散点”给观众带来不同的审美享受。戏曲传播的“核”终归是戏曲本身,要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做到“移步不换形”,在古为今用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探寻戏曲艺术在当代的价值与新内涵,提升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让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国文化海外传播视域中不可忽视的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