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新闻公告

新闻公告

学风建设特色活动 | 面对大家 智者引航(四)

在戏曲的璀璨星空之中,名家就如同一颗颗耀眼星辰,他们的每一段唱腔,每一个身段,都承载着戏曲艺术的灵魂和魅力。“国戏风华”展演季是由中国戏曲学院举办,众多菊坛名家和学校师生齐聚一堂的戏曲艺术视听盛宴。展演季通过包含戏曲经典剧目、新编剧目和演唱会、音乐会等在内的多场演出和展览,全面展示学校教育教学成果。

为进一步深化学生专业认知,艺文系将学风建设活动与学校“国戏风华”展演季相结合,开展“5个1”学习主题活动之“面对一位大家”。艺文青年通过参与实践,与戏曲名家,演员深度接触,感受艺术带来的精神力量,以多元方式打开专业领域新世界。

第四期《面对大家 智者引航》访谈活动,我们邀请到参与“国戏风华”展演季“梅华新韵永传芳”宣传组工作的2024级艺术管理专业本科生陈奕澍,与我们分享在面对一位大家的过程中,有哪些不一样的收获和体验。


粉墨春秋 恒守雕琢

Q:在“国戏风华”展演季中,能够更近距离地接触到优秀的戏曲工作者,在这过程中你收获到什么?

陈奕澍:

宣传工作的经历加深了我对戏曲艺术的认知,在剧场和排练场中,戏曲知识不再是课本上庄严艰涩的文字,而是鲜活在戏曲中飞扬的符号。造型的设置表达出人物的处境与情感,唱词的设置适应某派演员的特点,台上的走位等。这些知识使我加深了对自己专业的认识,也让我对工作的完成更有分寸和把握。

这个过程大大激发了我对戏曲艺术的热爱与激情。最令我动容的是在多次排练的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倾囊而授的情景。例如梅派组中沈世华老师,83岁高龄的她仍然在每次排练时早早来到排练场,对学生的眼神、身段进行无微不至的指导与纠正,力求呈现最完美的演出效果。

image.png

《刺虎》排练现场 陈奕澍摄

Q: 与在台前观看演出相比,幕后的戏曲演员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陈奕澍:

在国戏风华的活动中,台前幕后看到的他们有着同样的内核,那就是他们对艺术的追求是从未改变的。与此同时,台前幕后的他们也有些许不同。在台前时,他们更沉浸于角色。他们凭借多年技艺的积累,在自身沉淀的四功五法之中,酣畅淋漓地表达。而在幕后时,他们会坚持练功、喊嗓子,使自己的身段、嗓音保持在最好的状态。排练时,大家力求通力合作,大家会相互帮助,相互配合,凝聚最大的合力,追求正式演出最好的状态。这正体现了戏曲中的“一颗菜”精神,‌它要求演员在舞台上全身心投入演奏和表演,确保演出的整体性和艺术性。每个工种都能紧密配合,共同完成高质量的演出。

image.png

(右一为李胜素老师)

Q:近距离观察戏曲的传承方式,对你的专业学习有何启发?

陈奕澍:

“口传心授”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李胜素老师对学生的关怀细致入微,不仅在唱腔声段上倾囊相授,更会依据每位演员的长相特质指导上妆,彰显出戏曲名家对新一代传承者的深切关爱与殷切期望。一代又一代的“老带新”机制犹如坚固基石,支撑着戏曲艺术跨越岁月。老一辈艺术家们对剧目的精心守护与传承,对每一个身段唱段的反复研磨,无不体现出他们对戏曲艺术纯粹的热爱与坚定的守正信念。

当下,年轻一代观众对传统戏曲元素的热情日益高涨,国潮元素在市场上的蓬勃兴起更为戏曲吸引年轻受众开辟了新的广阔天地。年轻一代的生活习性与数字化时代紧密相连,这决定了戏曲传播必须紧跟潮流,走创新之路。“戏曲是角儿的艺术”这一理念深入人心,从戏曲诞生之初,观众与票友们自发的“捧角儿”行为便成为戏曲文化的独特景观。然而在当代,年轻人对戏曲演员的了解相对匮乏,主要原因在于信息传播途径的局限。实际上,戏曲演员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与精湛绝伦的演绎技艺,完全具备成为年轻人心中璀璨明星的潜质,并能为青年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榜样力量,而年轻人的热情追随也会为戏曲观众市场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活力,推动戏曲艺术的持续发展。

而我们则可借助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融合传播学等多学科知识,创新性地开展线上讲座、互联网直播等多元活动,搭建起戏曲与年轻观众之间的沟通桥梁,使戏曲艺术在剧院舞台上长青。

image.png

(《凤还巢》排练现场 陈奕澍摄)


在本次访谈的交流与碰撞中,我们深切感受到艺文青年于实践里所汲取的精神滋养。借由诸位戏曲艺术大家的实践经验,得以探寻未来戏曲传播与发展的光明坦途。身为艺文青年,应夯实自身本领,不断完善知识库,在实践中增加经验,为戏曲艺术在未来的传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