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部动态
艺术管理与文化交流系举办戏曲院团管理人才培养座谈会
为进一步提高剧院团管理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戏曲教育、人才培养、行业发展的有效衔接,搭建学生实习就业平台,做好2025届毕业生就业推介工作,2025年1月10日,由艺术管理与文化交流系主办的戏曲院团管理人才培养座谈会在北京市海外文化交流中心举办。北京京剧院原院长、艺文系兼职研究生导师刘侗,中国戏曲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附中党委书记陈娟,北京京剧院副院长朱甲,北方昆曲剧院副院长邵天帅,河北省京剧艺术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李平芳,北京市曲剧团党总支书记、董事长戴兵出席座谈会。艺术管理与文化交流系主任于建刚,党总支书记张冠岚,副主任阙艳华、宋之歌、张芃及师生代表参加座谈会。会议由于建刚主持。
陈娟在讲话中代表学校向各院团支持学校戏曲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表示感谢。她指出,戏曲传承发展离不开青年,管理人才作为戏曲院团发展的关键角色,需要懂政策、懂行业、懂市场、能协调,学校培养剧院团管理人才,就要从行业发展要求出发,培养懂经营、能传播、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将进一步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指引下,落实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要求,加强与文艺院团合作,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共同推进戏曲事业的繁荣发展。
刘侗在发言中强调在院团人才培养和发展中人才梯队培养、校企融合、产教融合以及跨企跨域合作的重要性。他结合对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京剧院青年艺术工作者的回信学习,指出对于京剧院团来说,首先要做好京剧传统经典的传承发展,特别是其蕴含的美学精神的阐释与弘扬;同时要发扬京剧艺术的美育作用,为广大青少年培植中华文化根脉;第三要重视人才培养,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好,在服务人民中实现京剧艺术的创新发展。
北京演艺集团原总经理、艺文系兼职研究生导师王珏在书面发言中对戏曲院团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思考。她指出戏曲院团长足发展需要一支金字塔型的全产业链人才队伍,需要一套行之有效能够落地实施的制度体系,需要做好自身人才的转型和循环培养使用,需要一系列能够常演常新的内容产品,需要一批与人才共同成长的观众,同时要形成一个良性运转循环的链条,既保证院团的发展也保障人才的成材。
朱甲围绕纪念梅兰芳先生诞辰130周年、梅葆玖先生诞辰90周年“梅韵流芳”系列活动和北京京剧院运营管理的长安大戏院、吉祥剧院与即将开张的广和剧场等工作,强调项目策划、市场营销以及剧场运营是院团管理人才的核心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与综合实践对人才培养而言至关重要。
李平芳结合自己在院团的工作经验,指出戏曲理论基础可以为戏曲创作实践、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戏曲院团管理人才培养要加强戏曲理论的教学,扎实理论与丰富实践的有机融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复合型人才更契合当今戏曲院团发展的需求。
邵天帅结合自己从演员走向管理岗位的工作经历指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需精准对接院团的人才需求。据此,她认为学生的知识体系需要点线面的延伸,学生应具备多元化、开放性的艺术视野与格局,既要了解国内市场、也要洞悉国际艺术发展趋向,并在专业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
戴兵认为团校合作培养人才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习实践的重要渠道。他指出院团管理人才要实现“懂艺术”与“懂管理”的融合,制作人、舞台监督是当前院团发展的紧缺性管理人才。院团管理工作的开展要深入基层、面向国际,根据区域特色、剧种风格、院团发展规律等探索不同的管理模式,要培养契合院团实际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宋之歌、张芃、马萱、胡娜、焉若文、李睿结合各自承担的课程交流了感受,认为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模式,希望将来通过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开展行业实践、积极引入行业资源等方式,加强与院团的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的行业适应力。
会议最后,于建刚指出,加强与戏曲院团的多元化合作是培养好剧院团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关键,这里面既包括结合院团发展需要设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还包括围绕培养目标制定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方式,还有就是要紧密围绕院团发展面临的问题来设定学生的研究方向与毕业成果展现领域。遵循开放办学原则,艺文系将持续加强与包括戏曲剧院团在内的行业合作,将专业建设、课堂教学、学生实践、项目开展等建立在行业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层面上,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强化社会资源的有效融入,形成更为多元的合作形态,产生多样化的合作成果。
张冠岚就艺文系2025届本科、硕士毕业生情况做了介绍,希望借助社会资源,为学生就业开辟更多渠道,提供更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