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 首页» 新闻公告» 系部动态

系部动态

深学正悟 | 墨香浸润,心田耕耘 (五) 之Inscribing Jingju/Peking Opera推荐

在京剧这门艺术的探索之旅中,书籍犹如一盏明灯,指引我们深入其精髓与奥秘。通过经典的研究著作,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京剧的历史渊源、表演技巧以及它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而海外学者对京剧的研究更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与深刻的分析,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这门传统艺术。今天,我们将为大家推荐陆大伟(David L. Rolston)所著Inscribing Jingju/Peking Opera一书。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京剧研究的学术著作,更是一次对京剧艺术历史的深刻探索与反思。它如同一本厚重的词典,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京剧的起源、发展、剧目演变以及其在全球传播的历程。今天,我们将跟随陆大伟教授的笔触,深入品味这部关于京剧的经典之作,感受其中的艺术魅力与学术价值。全书包含引言以及后续的六个章节,层层深入,逐步揭示京剧的艺术体系和历史进程。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Inscribing Jingju/Peking Opera,在这部经典之作中品味京剧的艺术魅力,感受其深远的学术价值与文化底蕴!

98b60bcb12414cb1897d8666dc5384e0.pngf8ebdecef47e44d7ab8ee4385d4d3b3c.png

(Inscribing Jingju/Peking Opera 书籍封面)

在引言部分,该书详细讲述了京剧发展的历史,解释了京剧作为一个戏剧体系是如何运作的。尽管在19世纪中期才成为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成熟戏剧形式,但京剧让很多人相信它比实际更古老、更“古典”。因此,对于许多人来说,它“代表”了中国。书中第一章主要介绍京剧的剧目,以及这些剧目是如何分类的,并讨论了中国传统戏剧文本,尤其是京剧剧本最初是如何组织和编写的。第二章讲述了从京剧诞生之初到民国时期(1912-1949),它的“黄金时代”最开始的几年。本章作者重点关注剧作家在这一新的发展时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第三章主要介绍《戏考》,这既是这本书的特色,也是本书重要的文献来源。《戏考》很少提到编写剧本的人名,相反,陆大伟教授却认为该书集最关心的是让读者相信,它的一些剧本是源于名角演员的私人手稿,他们创作了其中最受欢迎和最有影响的主角版本。对于《戏考》的批评之一就是它不够“科学”。第四章进一步指出,正是《戏考》的出现,人们开始提倡戏剧学作为一门学科,并开始出版同样持这种观点的期刊。这些期刊不仅出版了京剧文本,而且宣告版权和表演权归剧作家所有。也正是这一时期,中国更加认真地执行版权和戏剧审查。在第五章,陆大伟教授详细讲述了剧作家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努力使京剧编剧专业化,并培养足够的剧作家来修改旧剧本和创作新剧本,以满足新的审查制度,以全新的方式影响了表演和剧本创作。本书最后一章,探讨了1949年以来出现的京剧文本的新类型及其出版方式。作者讨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如京剧表演DVD应提供额外的补充资料,像专家评论或一些获奖信息奖励材料等,通过超文本链接或数字文本,以及通过在线帖子增加对剧本和其他材料的访问,来进一步增强以数字形式提供的京剧剧本信息。



陆大伟与他的京剧研究

自20世纪以来,海外学者和汉学家对京剧的研究并不少见,但用inscribing作书名,陆大伟教授是第一位。David L. Rolston 中文名陆大伟,是美国密西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亚洲语言与文化系(Department of 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教授,中国古典小说与戏曲方面的专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多次往返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等地区,了解和研究中国戏曲。作为中国戏曲学院的客座教授,他更是每隔几年会在北京小住一段时间,一方面,给国戏的学生做讲座,另一方面,就是在北京特别是在国戏,能够经常看戏是他最开心的事情。关于Inscribing Jingju/Peking Opera的中文翻译,他是这样解释的,因为这本书关注的是京剧的文本化,在英文单词中inscribe 作为动词有“题记”的意思,所以他更希望这本书的内容是比较广泛的记载和呈现了京剧的文本发展过程。


427fd7afe7154d57925e99c3db2baa55.png

他的新书Inscribing Jingju/Peking Opera 出版,是件特别值得庆祝的事情。因为这本著作历经十余年的打磨,终于付梓,非常不容易。陆大伟教授也是一位对学术和研究十分严格的专家,十几年来从未间断书稿的撰写和修改。多年来,他始终保持与外界的邮件往来,既不用Wechat也没有Twitter或Facebook。在相对安静的空间中,他坚持着自己对学术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对于京剧的研究,始于他偶然得到的《戏考》(1912-1925),此书出版于中华民国时期,记录了当时戏曲舞台上表演的500多出剧目,多为京剧和皮黄,而且保留了比较完整的舞台指示,这也成为他日后研究京剧的一个重要资源和宝库。在边研究资料边看戏的过程中,陆大伟教授也在慢慢酝酿着写一部关于京剧历史发展的专著,因此,有了2021年出版的这本Inscribing Jingju/Peking Opera.

很多人说陆大伟教授是做注释、注解最详细的人。在他的文章中,有时为说明一个词条,他的注释会占满大半部分页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在书中第一部分Introduction对京剧介绍中,解释什么是京剧(What Is Jingju),在注释中,有两组非常有价值的数字,一组数字是基于2016年10月23日Google搜索,以“Peking opera”为词条结果是473,000,以“Jingju”为词条结果是254,000;相似的搜索在2019年11月12日,“Peking opera”的结果是27,000,000,而“Jingju”的结果是227,000。很难说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明显差异,但我们仍能从书名中感受到陆大伟教授更喜欢用Jingju。并且,在第二页注释中他还进一步举例中国国家京剧院和北京京剧院在戏曲海外传播中,“京剧”一词的英文表述变化,几乎是在2011年,两家单位都不再使用“Peking opera”,而是用“Jingju”。Inscribing Jingju/Peking Opera在附录Appendix: List of Plays in Xikao中,不仅编辑和录入了《戏考》中的521出戏的剧目和它的演变名称,而且,对剧目原名称和后来演变的名称都做了英文翻译,并详细标注了版本,以及书中出处,如:

Sanniangjiaozi 三娘教子 (Third mistress teaches the son); alternate title: Jifang jiaozi 机房教子(Teaching the son in the weaving chamber) (Shuang guangao qianben 双官诰前本 [Two imperial notices installment one] *1.1:20-26

Bayi tu [sanben]八义图[三本](Painting of the Eight Righteous Ones [third installment]); alternate titles: Sougujiugu 搜孤救孤 (Searching for the orphan, saving the orphan); Cheng Ying shezi 程婴舍子(Cheng Ying sacrifices his son)*1.2:215-22

从以上两个剧目词条中,我们不仅可以清楚地看到以拼音开头的剧名,而且这出戏的剧名演变和版本都一目了然。《三娘教子》的故事家喻户晓,在今天的秦腔和豫剧中仍然保留,剧名就是《双官诰》;而我们熟知的《赵氏孤儿》,在秦腔和晋剧中就是以《八义图》为剧名,而豫剧仍然保留《搜孤救孤》的名字。这些《戏考》中珍贵的历史文献信息,不仅保留下来,而且以另一种方式,另一种语言,得以传播更广更远。

能够感受到陆大伟教授为这本书注入了极大的情感。所有的注释附录、索引,细致的让人感动。中国人常说十年磨一剑,陆大伟教授历经十余年打磨的这把剑,一定会在海外汉学研究中引起反响,成为近二十年西方学者对中国戏曲研究的又一座高峰。未来十年二十年相信研究它的人会越来越多,不仅将有助于Jingju术语的普及,也会对京剧的海外传播与研究起到积极作用。海外汉学也会慢慢反哺国内的戏曲研究,让中国京剧实现国际化。

(供稿:董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