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首页» 新闻公告

新闻公告

我系承办戏曲普及教育实践研讨会

6月21日,戏曲普及教育实践研讨会在北京市青年宫顺利举办。本届研讨会由中国戏曲学院与北京青少年服务中心联合主办,艺术管理与文化交流系承办,来自高校、中小学校、研究机构、文艺院团、文化事业单位的15位专家学者围绕戏曲与民族艺术在基础教育中的普及路径、社区场景中的戏曲普及实践、戏曲艺术与青少年美育、AI时代下戏曲艺术的传承与传播四个主要议题展开研讨、展示与交流。

image.png


会议开幕式、主旨发言、展示与交流环节分别由艺文系于建刚、刘三平、刘璐主持。北京青少年服务中心文化交流部部长陈永伟,艺文系党总支书记张冠岚,副主任阙艳华、宋之歌、张芃及艺文系师生参加会议。

image.png

中国戏曲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尹晓东在开幕致辞中指出,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承载着近千年的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是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推进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载体。首先戏曲艺术必将在激发中华文明新活力、构筑中国文化新形象、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需要用新的视角和方法拓宽戏曲的发展空间,提升其表现力和感染力,让戏曲艺术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展现时代活力,焕发传承时代新生。第二戏曲教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艺术、推动文化繁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我们认识到在系统总结戏曲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要结合新时代的艺术实践予以转化创新,需要更高站位、更宽视野,以更强担当、更大作为传承好、传播好戏曲艺术。最后高校要为新时代戏曲教育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戏曲教育人才培养有赖于行业与学校共同构建人才培养格局,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推动新时代戏曲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以适应时代环境和戏曲传承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学校将以此次研讨活动为契机,深入探索校地联合发展模式,推动高校专业课堂与社会实践课堂有效衔接,在联合打造品牌活动、共建实践平台、推动人才联合培养上实现创新发展,提升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戏曲艺术的认知与参与度,持续扩大戏曲文化的影响力,更高的服务首都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image.png


北京青少年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磊在开幕致辞中介绍了北京青少年服务中心的工作定位,作为公益类事业单位在家校社协同育人和党团队一体化育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青春北京大讲坛是中心的品牌活动,旨在坚持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特色相结合,打造了兼具思想深度与故事温度的精品课堂,在培养、引导青少年方面积累了诸多经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美育工作,戏曲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一项,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心将与中国戏曲学院深化合作,探索更多合作模式,通过戏曲普及教育助力青少年在璀璨的文明长河中溯源寻根、涵养自信。

image.png



在主旨发言环节,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生导师孙惠柱在《戏曲程式训练在普及性戏剧课中的作用》的发言中提出,普及性戏剧课要教每个人都学演戏,用教育示范剧中角色的分类(行当)的方式,有助于实现总体规范与自由发挥之间的平衡。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文史馆馆员、北京京剧院原院长刘侗在《产教融合——戏曲人才培养的必然路径》的发言中结合当下戏曲教育教学面临的困难问题及戏曲人才培养具有典型的职业教育特征指出,戏曲教育教学开展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戏曲高质量传承发展的优秀人才,产教融合是提升戏曲教育教学质量的不二选择。北美中国口传文学暨表演文学研究会会长都文伟在《都市社区场景中的民族艺术普及教育——借鉴纽约市中国戏曲传播的模式》的发言中介绍了纽约戏曲社团的种类、规模、活动的模式,以此来探讨北京都市社区戏曲与传统艺术普及教育的前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级研究员付钰在《教育戏剧与戏曲教育的师资培养》的发言中通过对教育戏剧与戏曲教育的研究,结合义务教育阶段的戏曲教育,指出当前需要戏曲师资了解、掌握教育戏剧,运用教育戏剧想象真实的方式开展适合儿童的戏曲教育。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教育系党总支书记、主任、教授周艳在《戏剧教育的教学发展——以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教育系为例》发言中以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教育系为例,强调跨学科融合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指出戏剧教育应构建“戏剧知识+实践体验+育人传播”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并提出“双师型”教师培养与多元化评价体系改革。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科研管理所戏剧教育方向科研教师林喜杰在《戏剧教育与戏曲教育的互文关系》发言中以《牡丹亭》沉浸式戏剧课堂为核心案例,探讨戏剧教育与戏曲教育的互文关系及其实践价值,指出戏剧教育理念在戏曲教学中以沉浸体验、读者剧场、跨界融合等方式得以更好发挥。

image.png

image.png

在戏曲普及教育实践展示环节,北京市少年宫一级教师、北京少年京剧团负责人张君以《北京少年京剧团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创新与实践》为题,结合视频《筑城记》展示了北京少年京剧团的传承与发展。北京市东城区教委学校艺术教育办公室主任、东城区少年宫副主任刘畅带来了《传承戏曲精粹 浸润时代新人——北京市戏曲进校园活动实践模式探索》为题,结合视频介绍了北京市戏曲进校园活动创新性构建了以国粹第一课、相遇梅兰芳、戏曲知识大赛、戏曲数字博物馆、戏曲体验营、戏曲文创大赛的“六维”活动矩阵。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戏曲教育高级教师、金帆京剧团负责教师陈艳丽以《戏曲进校传薪火 美育润心育良才》为题,通过中关村一小“京剧特色课程”育人价值路径图,介绍了海淀区中小学在戏曲教育领域的丰富经验及特色鲜明的戏曲教育模式。深圳国际交流学院戏剧教师林艳萍以《跨文化背景下的戏剧美育:国际学校实践分享》为题,通过英国教育体系中的两个阶段GCSE和A-Level,结合小语种戏剧、纸偶剧、童话闹剧案例,指出共创剧场Devising Theatre作为青少年美育必修课程的重要性。北京市海淀区太平路小学高级教师杨璇以视频展示了学生参与演出的昆剧《牡丹亭•闹学》《天下乐•钟馗嫁妹》,介绍了太平路小学高参小昆曲项目的实施情况,结合自身教学分享了教与学的方式。北京市海淀区西颐小学教学主任刘丽军通过视频《左公收疆》视频展示了西颐小学京剧进校园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学校开展了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与多方面融合,将综合任务课程研究与开发作为西颐小学金帆团课堂教学和辐射实现了再升级。中国戏曲学院艺术管理与文化交流系戏曲教育教研室主任刘璐介绍了学院戏曲教育专业的课程架构,指导学生现场展示了戏曲元素训练操、教育示范剧《禹鉴》《秋思》,展现了戏曲教育的实践成果。

image.png

image.png

在自由研讨环节,孙惠柱老师指导学生现场编排教育示范剧《山居秋暝》,通过正误双版演绎关键桥段,强化学生记忆。国家京剧院二级演员郑菲围绕《传统戏曲学习与教学经验分享》,既回溯了自己“曲不离口 功不离手”的修艺历程及青研班的学习经历,又创新性拆解了“口传心授”的传统范式。阳光京韵公益京剧团全鹏以创立公益京剧团的初心为引,聚焦特殊儿童群体,分享了自己的公益经历,践行了“艺术无碍”的使命。

image.png


中国戏曲学院党委常委、艺术管理与文化交流系主任于建刚在闭幕总结中指出,本次研讨会既看到了一线教师的实践智慧,也有院团艺术家的专业视角,更有政策研究者的前瞻思考。专家学者不仅为戏曲普及教育提供了方法,也为当下戏曲普及教育面临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规律提供了开展教学的基础。戏曲教育普及工作者要坚持研究、实践、教学三位一体,要饱有一颗责任的心,在戏曲教育领域深耕,将戏曲艺术的感染力与影响力进一步辐射更多人群。在戏曲教育普及工作中,“我们都是同路人、同行者”。希望大家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搭建交流平台,看到彼此成就,继续深入研究戏曲普及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不断探索创新,为戏曲普及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学校也将持续通过与院校的合作,建立长期的师资共享合作关系,与中小学、文化馆站、青少年宫等单位的合作,打通课堂与行业、教学与实践,形成多样态、可持续、重效果的教学实践平台。

image.png